2009年1月7日 星期三

龍的資料及由來

龍的傳說龍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異動物,四靈之一。
根據民間流傳龍的原型主要有兩種:一種認為是蛇,另一種認為是鱷魚。
秦漢以後的龍形一般為四條腿,鱷魚恰好有四條腿,蛇沒有腿。因此,許多人認為龍的原型是鱷魚,而不是蛇。最近幾十年來,出土了許多新石器時代的龍。我們發現,先秦時期四條腿的龍是極少的,最早的龍是沒有腿的,後來漸漸出現了一條腿的龍,兩條腿的龍,最后才出現四條腿龍。
古往今來的龍都有一個共同的形貌特征─蛇身,這個形貌特征同時也是龍的主要形貌特征。

據此斷定:龍的原型就是蛇。

後來所流行的龍形是人們對蛇的形貌進行了各種改造和加工之后才得以形成的。 民間傳說在民間文學藝術,龍的形象常是擬人化的。就以家喻戶曉的海龍王的形象來說,有的為民造褔,有的為害百姓。

許多文學作品中都有善惡不同、性格似人的海龍王出現。 <西遊記>描寫了孫悟空到水晶宮向龍王借兵器節。<封紳榜>描寫了哪吒打死為害百姓的龍王太子敖丙的故事。元雜劇<梆毅傳書>,則敘述唐朝書生桏毅,搭救落難的洞庭龍女,以後結為夫婦的悲歡。而<張羽煮海>,則是秀才張羽與龍女反抗龍王,煮沸大海,終成眷屬的喜劇。 人們通過這些龍的神話故事來揚善伐惡,宣傳人民心中的社會價值。 龍能佈雲施雨的說法由來己久。在苗族地區,每年舉行布龍舞,人們把一片片青布用雙手舉過頭頂,互相連接成長龍,象徵源源不斷的流水,祈禱風調雨順,保佑豐收的地方。 筆者角度: 龍是一種內涵豐富的文化符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象徵,牠是中國人精神上的領袖。 龍的目擊在文化及文學角度來看,龍只是民間虛構出來的一種靈獸。但到底龍真的是活在華夏民族的心底,還是隱活世間上呢?

根據傳說中,龍常出現在大海和江河或翻飛在空中,以下有一些古今目擊龍的出現的資料: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黃龍出現在武陽赤水,逗留九天後離去,當時曾為此建廟立碑。

東晉永和元年(西元345年)四月,有一黑一白兩條龍,出現在龍山。燕王慕榮皝親率朝臣,在距離龍二百多步的地方,舉行了祭祀活動。 明清時期的地方志中,還不時發現有關龍的記錄。

據《臨安府志》記載,崇禎四年(西元1631年)雲南石屏縣東南的異龍湖中發現巨龍,鬚爪鱗甲畢露,大數圍,長數十丈龍山和異龍湖中出現龍,可能不止一次。不然它不會有龍山和異龍湖之稱 !

《唐年補錄》記載,唐咸通末年某日,有青龍墜在桐城縣境內,因喉部有傷,當場死去。龍全長十多丈,身子和尾巴各占一半。尾呈扁平狀。它的鱗片跟魚差不多,頭上有雙角,口鬚長達兩丈,腹下有足,足上有紅膜。 郎瑛《七修類稿》記載,明代成化末年某日,廣東新會縣海灘上墜落一條龍,被漁民活活打死。此龍約一人高,身長數十丈,酷似畫中龍,只有腹部呈紅色。 南宋紹興三十二年(西元1162年),太白湖邊發現一條龍,巨鱗長鬚,腹白背青,背上有鰭,頭上聳起高高的雙角,在幾里之外都能聞到腥味。當地群眾用席子遮蓋它的身體,官府還派人親自祭祀。一夜雷雨過後,龍消失了。它臥過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溝。

《永平府志》記載,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夏天,有龍降落在灤河下游的樂亭縣境內,蠅蚋遍體。當地群眾為它搭棚以遮蔽陽光,並不斷用水潑灑它的身體。三天後,在場大雷雨中,龍離開了原地。 西元1944年8月,松花江南沿的扶餘縣陳家圍子村後,數百人圍觀一條趴在沙灘上的黑龍。據仍然健在的目擊者任殿元說,該龍長約20多公尺。這個動物外形像四腳蛇,臉形和畫上的龍差不多,長著七八根又粗又硬的長鬚,身子的前半部分直徑約一公尺多。四個爪子深深扎進沙灘裡。它全身都是鱗片,形狀像鱷魚鱗。任殿元至今仍滿腹疑團,那條巨型動物為什麼長得那麼像畫上的龍? 1953年夏天,豫東某地降落一條不明動物,不少好事者徒步數里前往觀看。

據目擊者所描述的形狀,這東西像一條巨大的鯊魚。它的腥味招來很多蒼蠅。這魚應是生活在深海的稀有魚類,至於為什麼會由天而降,似乎可以和龍墜落的原因產生關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