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態特徵
牠站立起來約160~180公分,跟人類一般高;約重 80~125公斤,體形圓胖似熊,頭圓而尾很短,前後肢的長度大致相等,顏面觸毛不發達 圖片,鼻端裸出部分相當發達,呈黑色顆粒狀。體色大部分乳白色,兩耳、眼的周圍和四肢黑色 ,前肢黑毛在肩部中央連接,形成一條黑色環 帶,頭部、腰部均為乳白色。腹部灰白色或黑 棕色,臀部乳白色較為混濁,足底有黑色長毛 。
手指的構造
五指并生,腕骨內側長出一個「假母指」的籽 實物標本 骨,它與五指配合,可以同人類一樣抓握東西 。 其他器官構造特色 顱骨大,扁平的牙齒和發達的顎部肌肉為其提 實物標本 供食用高纖維所必須的磨嚼能力。 或圖片 皮毛厚,富油脂,具有良好的保溫作用,並可 防止濕氣入侵。冬季也可在雪地裡睡覺。 眼睛小,瞳孔似貓縱裂,視覺不發達,具有對 光變化的調節能力。 聽覺和嗅覺發達。骨骼粗厚而重,腰和骨盆增大。 四肢粗壯有力,前後腳都內撇,蹠行性,行動 笨拙,很少奔馳跳躍。 內鼻孔在喉部開二個孔。消化道短。雙倍染色 體2n = 42個。
地位之爭
牠在哺乳動物中是一屬一種,至於屬哪一科, 有三派主張:
1. 熊類學派:與熊科動物有許多相似處,例如 與 外形、大小、尾、顱型、牙齒結構、頭部血管 插畫 排列,神經系統、神經化學特別是血清學和免 疫學試驗等,均顯示與熊科的親緣關係,屬食 肉目熊科郊熊亞科大熊貓屬。
2. 浣熊學派:認為無論地理分布、食性、習性 與形態特徵均與小熊貓有許多共同之處。例如 臉部黑白相間,四肢黑色、齒冠多齒突、頭部 厚重、無冬眠、手掌骨有籽骨組成的對握結構 、雄性外生殖器相似等,表明與小熊貓親緣很近,屬食肉目浣熊科熊貓亞科大熊貓屬。
3. 大熊貓學派:認為既與熊科和浣熊科都有差 異,不應屬於熊科,也不該歸入浣熊科,應獨 立自成為大熊貓科。最近十幾年由於分子生物學的實驗發展,已證實小熊貓不屬於浣熊科。但大熊貓是熊嗎?這問題仍未解決,因為大熊貓與任何一種熊都有明顯的差異。有人將幾種熊、浣熊、小熊貓和 大熊貓的同源蛋白質,依據分子鐘假設作DNA 雜化和凝膠電泳法試驗,以同功脢的基因做比 較,認為大熊貓在熊科和浣熊科之間的遺傳距 離更接近熊科,分類地位應放在食肉目熊科大 熊貓亞科大熊貓屬。
祖先來源的推測
在雲南祿豐中新世古猿地層中發現的「始熊貓」
祖先來源的推測
在雲南祿豐中新世古猿地層中發現的「始熊貓」
化石,距今約800多萬年。牠的牙齒型態特徵 都有與熊貓和熊類相似之處,被認為是從原始熊類分化過程的一支,是大熊貓的直系祖先,此支持分類上大熊貓更接近熊類的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