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許多動物一樣,梅花鹿的最大「天敵」,也是人類;幸運的是,牠是一種人類捨不得讓牠絕種的動物。 梅花鹿之所以特別讓人眷顧,緣於牠的寸體寸金:鹿皮可製皮飾,鹿茸是中藥有名的補品,據「草本綱目」記載,鹿的角、筋、血、膽、髓?,都有滋補之效,總計鹿身上可做藥的部位就有二十幾種;鹿肉則是頗受歡迎的山珍海味。所以,梅花鹿全身上下,可以說沒有一個部位是沒有經濟價值的,因此,牠還是促進台灣開發的大媒人。 牠在野外已消失臺灣梅花鹿是臺灣的特有亞種,原本棲息在臺灣中低海拔的平原及丘陵地,但在荷據時代,荷蘭人積極鼓勵捕鹿,並引進歐洲的獵犬參與捕鹿,以供應市場的鹿皮需求,1638-1639年的年收穫量約為12萬張鹿皮,1640年台灣已成為日本鹿皮市場最大的供應國,也因日本市場的需求,使得菲律賓、泰國與臺灣等三地的鹿瀕臨滅種。此外,人口增加,農耕面積擴張,稻米及甘蔗持續開墾種植,梅花鹿的棲息地大幅萎縮,而獵捕行為並未受到嚴格管制,導致臺灣的最後一隻梅花鹿於 1969 年在野外絕跡。梅花鹿族群復育,在野地重現鹿蹤,不僅是野生動物保育與復育的重要目標,更是臺灣本土保育行動發展的里程碑。臺北動物園因展示教育需要,以動物族群管理原則,在園內所保存與繁衍的梅花鹿族群,就成了臺灣梅花鹿保育復育的重要種源,臺北動物園也就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梅花鹿保育的責任。梅花鹿復育計畫臺灣梅花鹿的復育計畫從1984年由墾丁國家公園推動,在各保育相機構與學術單位共同合作下,以臺北動物園的梅花鹿做為復育的起始。1986年由台北動物園提供26隻梅花鹿作為復育種源,至今已歷時近 20 年,在墾丁野地已有近300隻梅花鹿活動。在此復育計畫的進行過程中,為提供適合梅花鹿棲息活動與繁衍的棲息地,維持棲地生態環境的完整性與自然,也使得同域生物共同受到保育。
2009年1月16日 星期五
梅花鹿的資料
台灣梅花鹿、偶蹄目、鹿科,僅產於台灣島的特有亞種,棲息於海拔二百公尺以下的叢林草莽,在秋季交配,懷胎八個月,次年四月至六月間可以生下小鹿。台灣從遠古的鹿群遍野,到荷據時代年產十萬張鹿皮,過度的濫捕及平原棲地永久性消失,梅花鹿終於在野外完全滅絕,僅剩少數人工豢養。然而悔花鹿與台灣先住民文化、台灣歷史,甚至台灣文化都有密不可分的關連。非特有種,國內亦無保育,野外已絕跡,多為飼養,草食性,生殖季節十月至次年二月。梅花鹿是因其背上有白色似的梅花斑而得名,通常公鹿體型較大,肩高約一公尺,體常可達七十多公分,而雌鹿的體型較小,而且牠的頭上是沒有角的。雄鹿從兩歲時開始長角,而且每年增加一個分叉,五歲以後才停止分叉。梅花鹿的主食是樹葉,牠們通常在固定的地方覓食。中午時,梅花鹿常會在樹下靜臥,打個小盹,或是將他們剛剛吃過的東西反芻。梅花鹿是很愛乾淨的,在春天時還成有白斑的夏毛後,就經常嘴去修飾牠們,不過在秋天換成顏色較深的冬毛後,雄鹿反而喜歡將自己弄得一身是泥、以吸引雌鹿的注意。梅花鹿生性敏感而機警,若一有任何風吹草動,牠們會馬上身長脖子,瞪大眼睛,進入警戒狀態。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